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去讲两千多年前的东西?

董平 辛庄师范
2024-08-23





【编者按】

董平老师


社会发展到二十一世纪,马上进入中叶了,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去讲两千多年前的东西?孔子也好,孟子也好,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


在第五届暑期研习营即将开幕之际,让我们来听一听本届研习营的主讲嘉宾——董平老师,想就此对本届的学员们说些什么。
注意,董平老师还给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题哦~
提醒:【线上研习营2021】已经开放报名,13位明师、17门重磅课程、200+小时内容,随时随地可学!报名链接见文末。


董平│素材

白马班吕卓红│编辑

晓彤│图源



活化中国传统的工作


我觉得辛庄师范正在做着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他们在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普及、如何继承这件事情做工作。


我觉得不管是辛庄师范也好,我们的学员也好,都有一种非常好的气氛,就是大家是真的立足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去考虑如何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养分、完善个体


这既可以说是道德的完善,也可以说是为人本身的完善。辛庄师范在默默地做着这一项工作,精神令人敬佩!


社会发展到二十一世纪,马上进入中叶了,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去讲两千多年前的东西?孔子也好,孟子也好,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


我们凭什么称自己是“中国人”?


“中国”,显而易见不是一个种族名称,甚至也不是狭隘意义上讲的所谓民族。“中国”从来都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既然是文化共同体,那就一定存在着这个共同体在历史绵延过程当中所形成的文化特征、文化性格,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价值理念体系


正是这一特定意义上的“中国”,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同时赋予每一个浸润于其中的人以“中国人”的文化身份。


中国的历史,毫无疑问是把这一独特价值及其传递的价值包括在内的。


▲清晨,研习营的学员们在站桩


我们今天讲述中国文化、领悟中国文化,不是把它当作一种已然过去的、仅仅是单纯的历史形态的东西,而是本质上要把它看作一种活的东西。我们处在这样一种活的传统之中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现实的生活、实践的活动,来使这样一种价值形态在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活化起来。我觉得这个才是我们今天讲传统文化本身的意义。


我们不能仅仅把传统文化当作一种历史遗存来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在现实条件之下实现对它的活化。


当然,这里面的确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问题。要在社会生活的现代性基础上,实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义的重新体系化。要在我们日常的现实生活实践中,去体现中国文化的根本价值理念。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和黄明雨老师的想法是合拍的。


黄明雨老师的辛庄师范,事实上正在做活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业,正在从事如何使中国文化传统价值,包括关于人的生存理想、社会的理想管理、社会生活与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价值理念,能够在现实生活当中获得真实体现。


这对整个民族文化的当代传承意义重大。


就我个人来讲,我非常希望这样一种关于传统文化理念的理解和领悟,能够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去,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风貌呈现于现代社会,并且支撑起我们整个民族的现代生活。


▲宜黄中秋小镇的溪流



孔子忧虑的是什么?


讲到中国古代的“学统”和“政统”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清楚一点:孔夫子虽然曾经也做过政府官员,但他在历史上所呈现出来的根本身份不是政府官员,更不是所谓的统治者。


在他那个时代,西周的整个礼乐文明体系处于解构的过程之中。孔夫子的忧患意识究竟在什么地方?他忧虑的是什么东西?


要讲清楚这一问题,我们就要回过头去搞清楚:礼乐文明的核心价值内涵是什么?


“礼崩乐坏”这件事情,我们后代人可能充其量就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来了解。可是处在那个历史过程当中的孔子,他为什么会为此而无限忧虑?这个问题就留给我们研习营的学员们吧。


把这个问题想清楚,我们对中国古代以儒家为典范的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或许也就能把握得八九不离十了吧。


对于“礼乐文明”社会的存在样态,这一样态当中所体现的独特价值理念,以及这种价值理念本身作为文化的历史绵延,我们也许就可以说得比较清楚了。


▲中秋小镇研习营的主会场

  


“政”必须在“学”的主导之下


“政”和“学”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至少按照孔子、孟子他们的观点来看,“政”必须在“学”的主导之下。也就是说,政治活动,不论是在什么层面上面来讲的政治活动,都必须在知识、理性的主导之下。


知识分子便是集知识、理性、文化传递功能于一体的代表性群体。这个知识分子群体在古代就叫做“士”,在特定的意义上就叫做“君子”。君子不只是一种人格典范,他还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理念。


在孔孟那里,这样的君子才应该去主导政治,而不是反过来。这就是儒家很重要的关于“学”和“政”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定位。


政治如何基于理性的主导而实现其“民本”的政治效用,这是儒家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在谈论、在讨论,也一直在实践的问题。


后代不知是出于什么缘故,反而把儒家知识分子看作是要依附于政权的。我认为这是对儒家关于“学”“政”关系的一种颠倒。


实际上,孔孟的主张,不是让“学”去依附“政”,而是要“学”去主“政”。所有的政治管理活动都必须置于理性的主导之下。


▲稻花田里说丰年



人道和天道的分离

我们今天再来谈论这个话题,还是要从孔子、孟子出发,还是要以礼乐文明及其所表达的价值理念为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对礼乐文明的重新了解,来重新理解和领会孔子、孟子的思想世界。


“学”“政”之所以能够统一,是因为它们背后都有“道”,“道”是通过“学”“政”的现实关联来实现的。


孔夫子为什么那么喜欢西周、那么赞赏礼乐文明呢?


按照孔子的观点来看,礼乐文明作为制度的综合体系,它恰好是对于天道的一种转换形式,把天道转换成了人道,是天道和人道合一。“道”才是“学”“政”本身之所以为合理或不合理的根据。


孔子所向往的先代圣王,如尧、舜、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王”或者“圣人”,不是因为他们是统治者,而是因为他们能够适时地实现了天道向人道的转换,实现了人道价值。


“道” “政” “学”三者必须是一致的。


礼乐文明体系的实际解构,在孔子看来,便是意味着人道和天道的分离。孔子的忧患意识正在这里。


人道与天道的分离,一方面是天道闭塞,另一方面则是人道便不成其为人道。


他要做教师,显然不是他好为人师,而是要把他的这一根本性领悟作为一种理念传递给他的弟子们,借以重新建立天人关系,重新建立人道秩序。


按照孔子的想法,知识分子或者“士” “君子”是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的。这是儒家很重要的一个观念。


▲夜色阑珊,研习营多少欢乐的故事即将上演



 -End-


对了,

今年的暑期研习营,你参加吗?

如果错过了报名,还有线上研习营 呦~


13位明师齐聚,17门重磅课程!

其中包括 董平老师 的课程:

《中国古代为学与为政的传统——重建人与人的关系》

6讲

报名要趁早呦~







推 荐 阅 读

视频|董平:如何教青少年从阳明先生身上学习立志?
中霖│王道、生意与群性之美
关心三年制教育者养成计划?这些可能对你有用!王镇华 | 要懂得跟传统学习
【线上研习营2021】 正式发布!



点个在看,让生命成长之路上的人早日相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辛庄师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